发布时间:2020-12-13 15:21:4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有人说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海瑞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却一生都不被重用,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明朝步入正轨之后做官首先要看中就是功名,你在科举中的成绩决定了你以后的仕途,如果有特例,那也只是朱元璋草创时期,以及崇祯收尾时期,变革官制。
 
    海瑞不过一个举人的身份,两科会考皆落榜,并非进士出身,而他又处于明朝中后期,属于官制管理最严格的时期,
 
    以举人的身份,最后做到二品官员,他应该是第一个,一直到崇祯朝改革官制,才出现举人出身的尚书(正二品)陈新甲,1945年也就是明朝亡了之后,南明政权才出现了第一个举人总督。
 
    再想要找到举人做到二品官员的,几乎就很费劲了!可以说,海瑞做官的技术已经相当可以了。
 
    海瑞两科会考落榜后,就放弃科举考试,最后就以举人的身份进入体制,进士是国家承认有资格当朝廷命官的官员,而举人是省内乡试出来的,虽然不能到政府当官,但是有资格在省内干一些督学、驿长之类的从九品小官,混一辈子能混个县令就算是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了。
 
    海瑞当时被广东布政使司安排到福建南平县当教谕(八品或九品),也就是古代秀才读书的地方当老师,这样的小官放在明朝一抓一大把,最后大多默默无闻而终。
 
    但是海瑞不一样,海瑞眼睛里有戏,敢于冒险,敢于炒作,敢于碰瓷。
 
    在海瑞担任教谕期间,有官员前来学校视察,按照古代官员级别体系,所有的教谕都以跪拜礼对长官行礼,偏偏海瑞只给做了长揖。
 
    这自然让视察的官员十分难为情,也很生气,你一个刚入流的小官,见了高级官员竟然不下跪?岂不是藐视本官?
 
    海瑞早有准备,原来朱元璋时期定下规矩,为了表示对师者的尊重,官员到学校的话,教师不必行跪拜礼,但是这只是一条纸面政令,真正落实下去的,哪个教师敢不跪,要知道明朝士大夫的骨头被统治者是一天暴打三遍,早就干得稀碎。
 
    海瑞因此解释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里是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估计那个当官的也是一愣,平时光顾着吃香喝辣,酒肉官司,也不知道当朝还有这样的条例,被海瑞唬得一愣一愣的。
 
    这件事因此传开了,尤其是当时几年没挨打的士大夫一致认为,海瑞终于给我们士大夫扳回一局,这样的人只做一个教谕,实在太可惜了,不行,必须安排升官!
 
    于是,干了四年的教谕的海瑞,在嘉靖三十七年升任淳安知县(正七品),当政期间除了搞一些政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比如兴办社学等活动,在士大夫们的嘴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当然,海瑞的口碑之所以能在士大夫们的视野里站稳,主要是这老小子敢于跟权贵对着干,尤其是在严嵩专权时,公然与严嵩的党羽都御史鄢懋卿对抗,遭到严嵩政治集团的打压。
 
    但是拥有士大夫集团撑腰,海瑞的仕途还算顺利,在嘉靖四十三年时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这是一个什么官呢?明朝的户部主要掌管全国的财政事宜,由于地盘太大,就分了14个地区,户部云南清吏司,就是负责掌核云南之钱粮奏销及各厂之税课,并管理漕政事务。
 
    对应起来的话,妥妥处长乃至副厅级,还能够直接跟皇帝上奏章。
 
    应该说,一个举人出身的人在嘉靖一朝能够升到这个位置,堪称奇迹也不为过,说明嘉靖也不是一无是处,毫无容人之量。
 
    可嘉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海瑞竟然敢骂他!
 
    在嘉靖四十五年的时候,海瑞给嘉靖上了一道《治安疏》,意思就是皇帝啥好事也不干,光顾着吃喝享乐,用词之激烈让人咋舌,比如其中有一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想来,海瑞老师也懂点谐音梗。
 
    嘉靖读完奏折后,当即大怒,赶紧把这个人给老子抓起来,千万不要让他跑了。
 
    当得知海瑞在上奏章前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嘉靖想到,杀了他真是便宜了他。但是海瑞的话太有穿透力,没杀海瑞的嘉靖肚子里总是憋一股气,没顺出去,结果当年就挂了。
 
    嘉靖去世的时候,还是以遗诏的形式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言官集团,放出后海瑞官复原职,不久就调任兵部、大理寺任职,还被提拔为尚宝丞(正五品),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
 
    隆庆时期,被升调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官员,外放应天巡抚,管辖江南最富裕的十个府级行政单位。
 
    这段时间的海瑞在官场上的呼声很高,积攒了大批的文人粉丝,但是严嵩被打倒后,实干派的张居正却并不看好海瑞,在主政期间也没有任用海瑞。
 
    一直等到万历十二年,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敬重海瑞是条汉子,任其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虽然没有实权,但是至少也算是副部级的官员了,当时已经72岁的海瑞老泪纵横,还上疏劝万历要对以重拳反贪腐。
 
    后来又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妥妥的正部级官员,最后海瑞也死在了任上。
 
    很多同学认为海瑞最后的高官,都是南京打头的,完全都是虚的,怎么说呢,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的官员虽然权力小一点,至少待遇并不差。
 
    很多同学说海瑞没有受到重用,应该是认为海瑞没有进入内阁,其实没有进内阁是很正常的事情,整个明朝时期的内阁官员都能数得过来,并不是谁都能进内阁。
 
    尤其是明英宗后就有潜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尤其是在隆庆到天启四朝最为严格,差不多也贯穿了海瑞当官的后期生涯。
 
    也就是说,科举的时候只有进士前三名以及少数的一甲进士能点入翰林,最后能入阁当宰相,进士排行前70名有机会能够做到尚书侍郎一级,三甲开外的进士基本就是起点是县令,终点是知府,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可以说,海瑞能够从举人干到二甲进士的做官终点,已经算是奇迹了。
 
    另一方面,进内阁的人,必然都是担任京官多年,在朝中相当有影响力,并且深受皇帝信任的,这样的人肯定是圆滑会来事,懂得进退,海瑞在明朝虽然在士大夫口中有一定的口碑,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不入流的愣头青。
 
    不但树敌多,还处理不好与帝王的关系,当然,对海瑞也不能要求太高,如果不是不走点寻常路,最后又哪里能成为正二品的官员呢?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