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30 15:48:1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成都粽子一条街火爆30年的原因是什么

    成都马鞍路,不足600米长的小街支满了粽子摊位,各种口味的粽子把街面占得连插针的缝隙都不留。连续近30年,每年火爆近一个月,这条街早已成了一个传奇。
 
    5月的最后几天,斑驳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洒在成都马鞍路的街面上,树影下这条不足600米长的小街支满了粽子摊位,一眼望不到头。微风过后,粽子独有的那种清香瞬间渗满整条小街。端午节前,这条平日里沉寂的小街瞬间就恢复了活力。人声鼎沸中,各种口味的粽子和咸鸭蛋把街面占得连插针的缝隙都不留。
 
    连续近30年,每年火爆近一个月,这条小街早已成了一个传奇。传奇中总有一些灵魂人物,她们就是这条街上的婆婆们。二十几年前,4位婆婆组成“婆婆粽子团”在这条街上卖粽子贴补家用。如今,4位开山老祖中的3位婆婆已经离世,只有91岁的马婆婆还在江湖上震堂子。一头银发,满脸慈祥的马婆婆端坐在路边的一把竹椅上,老人家正慢条斯理地包着粽子。
 
    五六张细窄的芦竹叶层层相叠,叶片左右交叉便卷成圆锥形的喇叭状,再填入晶莹剔透的糯米直至身形饱满,五色丝线麻利一绕,一个菱角状的粽子便出现在手间。“我妈包的传统的尖尖粽最好吃。”儿子马天利说,“老人家如今动作慢了,属于半退隐江湖了,但端午前她老人家还是要坚持包下粽子。当年老妈就是靠包粽子贴补了不少家用,不然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嘛。”
 
    1989年居住在马鞍东路省建筑第九公司职工宿舍的李婆婆为贴补家用,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到宿舍门口摆摊子。除了卖粽子以外,还卖一些咸菜。
 
    1992年同住13号大院的马婆婆、梅婆婆和任婆婆三位加入到“婆婆粽子团”,随着生意渐好,这条街上卖粽子的也慢慢多了起来,粽子一条街渐成气候。正是这4位开山老祖让清香滑糯的传统手工粽子走进了越来越多成都人的生活。
 
    63岁的杜婆婆,包了14多年粽子,正要给老主顾送去一大盆预订好的牛肉粽,她说:“卖了10多年,大家都是老熟人了。”
 
    68岁的林婆婆,2004年开始在马鞍路包粽子,她说:“都是老主顾来预订的多,我们全家齐上阵,料足货多心不慌。”

另一视角

换一换